清华大学最新研究:每一口甜饮料,可能都在薅走你的头发

对于喜欢喝甜饮料、吃甜食的人来说,可能最担心的是因摄入过量糖分而变胖。最近一项研究显示,爱喝含糖饮料的男性更易脱发。

受访专家

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 范志红

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系副主任 冯翔

摄入糖太多易脱发

近日,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营养学期刊《Nutrients》上发表论文,该研究显示:

摄入更多的含糖饮料,与中国年轻人的男性型脱发(雄激素性脱发)风险上升有关,与不喝含糖饮料的人相比,每周饮用超过7次(大于3500毫升),男性型脱发风险增加3.36倍。

研究人员在中国31个省招募了1028名男性参与者,平均年龄27.8岁,包括436名正常参与者和592名男性型脱发参与者,分析年轻男性饮用含糖饮料与脱发之间的关联。

根据参与者的含糖饮料消费频率,将参与者分为4组,从不喝、每周1~4次(1~1500毫升/周)、每周4~7次(1500~3500毫升/周)、每周7次以上(超过3500毫升/周)。

研究发现,与不喝含糖饮料的人相比,每周饮用超过3500毫升,脱发风险增加3.36倍。调整其他风险因素后,每周饮用超过3500毫升,仍与男性型脱发显著相关,风险增加1.78倍。

重要的是,对不同类型的饮料分析发现,不管饮用哪一种含糖饮料,都与男性型脱发显著相关,尤其是果汁饮料、软饮料、运动饮料以及加糖茶饮料。

糖给身体带来一系列负担

人体所需能量的50%~70%来自糖的氧化过程。当血糖浓度降低时,会对人的大脑产生影响,并间接增加肝脏和肾脏的负担。

人类为什么对“甜”欲罢不能?

饮料、甜食中的糖分进入人体后,会让身体产生大量的多巴胺,多巴胺通过血管流至全身,最后刺激神经致使人体产生亢奋状态。

人体血糖水平相对较高的时候,情绪更加稳定和愉悦;血糖水平低的时候,更容易出现烦躁、易怒、情绪低落。

经不住甜食的诱惑,不仅会让人长胖、脱发,衰老、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……多种健康问题都与它有关。

血糖升高

糖吃太多会导致患者肥胖,尤其是腹型肥胖,这是2型糖尿病的高危因素。

伤害血管

长期高糖摄入可导致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升高,诱发胰岛素抵抗,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。

吃太多糖,易导致血脂代谢异常,过多的糖还会直接转化为内源性甘油三酯,导致高脂血症。

容易痛风

很多甜饮料里加了果糖、果葡糖浆等配料,这类糖会增加体内尿酸生成,显著提升患痛风的风险。

肝脏变胖

果糖会加快肝脏细胞储存脂肪的速度,长期高糖饮食,会导致脂肪像一个个小球一样,聚集在肝脏周围。

皮肤问题

吃得太甜会促进皮脂的产生,皮脂腺中的厌氧痤疮杆菌过度繁殖,并排泄出过多的脂肪酸,造成痤疮。

糖会破坏胶原蛋白、弹力蛋白等蛋白纤维,导致皮肤出现皱纹或松弛下垂。

无精打采

甜食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发挥镇静情绪的作用,但因为含糖食物会快速被肠胃吸收,造成血糖急剧上升又下降,反而会让精神更加不济,影响情绪的平稳。

实在想吃甜食怎么办

当然,并不是一点甜食也不吃,健康吃甜建议做到以下几点。

1

最好餐前吃

和西方人相比,国人糖代谢能力较差,吃太多甜食会加重代谢负担,诱发肥胖。

吃饱后,胃里充满食物,再加一份甜点,容易饮食过量。因此建议餐前吃甜点,能避免热量超标。

2

控制总摄入量

根据世卫组织建议,成年人和儿童每天添加糖的摄入量,应该降到总能量摄入的10%以下,最好能降到5%。

就成年人来说,相当于每天吃糖(添加糖)不超过50克,最好控制在25克(6块左右方糖)以内,儿童更要少吃。

3

少吃甜味食物

实在喜欢喝甜饮料,可以选择无糖或低糖(≤5克/100毫升)的种类。如果喜好甜味,可把有甜味和没甜味的食物一起吃,例如,无糖酸奶和香蕉一起搅拌了吃。

做菜时尽量少用蜜汁、糖醋等,可多用醋、大蒜来提味,还可以用有甜味的食物,如菠萝、红枣来代替白糖等添加糖。

4

学会看食物标签

需要重点关注其营养宣称中每份或每百克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,这个含量是食物本身和添加糖的总和。

一般说来,每百克含有添加糖10克以上就属于高糖食物,5克以下才属于低糖食物。

5

下一餐多吃果蔬

如果一餐中吃得过甜,建议在接下来的一餐中,补充大量的膳食纤维、低脂食物。

为了将大量的糖和脂肪代谢掉,还要补充B族维生素,多吃绿叶蔬菜、粗粮粥或豆粥、甜味较轻的水果。

科学运动助力轻松度秋

夏秋之交天气冷热不定,人们的心情和身体都会随着季节产生变化,除了“秋燥”“秋乏”症状显现,也容易产生伤感的情绪。金秋时节多进行户外活动,保持适当运动是对抗这些情绪的法宝。

保持身心健康走出“秋郁”

中医认为,“悲秋”的情绪,属于“郁证”,在现代生活中,随着工作、学习压力逐渐增大,“秋郁”的人群也越来越多。北京的上班族小李说:“到了秋天进入下半年,业绩压力比较大,天气也忽冷忽热,上班提不起劲总觉得身体很累,嗓子也干,整个人情绪不高。”

对“秋郁”产生的根源,中医认为,夏季高温容易过多耗损人体正气,故有“一夏无病三分虚”之说,立秋之后气温逐渐降低,早晚温差大,极易出现情绪低落、倦怠乏力、失眠等症状。同时夏季人们精神容易处于亢奋状态,会出现“情绪中暑”,如经常发火、脾气暴躁等。立秋以后,天气转凉,人们从过激情绪中调整过来,这时就容易因身体能量消耗过多,而导致疲软、困乏、心情低落等状况。此外,秋风落叶,凄风凄雨,往往使人触景生情,悲从中来,特别是老年人更易产生垂暮之感,诱发消极情绪,严重者终日郁郁寡欢,少语懒言,引发抑郁症状。人体生理的变化也是重要原因,夏日里,由于阳光充足,褪黑激素分泌较少,入秋以后,由于日照时间减少、强度减弱,褪黑激素就会大量增多,使人的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受到抑制,人体细胞就会“犯懒”,人的心情自然就容易低沉消极,精神也容易萎靡不振。

专家建议,适当参加户外运动有助于阳气的生发,可以很好地对抗秋天的肃杀之气,有效缓解悲秋。选择天气晴好时,到公园郊外散步慢跑、外出秋游、登高赏景,在美景中运动,可促进新陈代谢,培补正气,增强体质,消融忧郁和惆怅,令人心旷神怡。在户外收敛心神,保持内心宁静,或多接受阳光照射,也有助于转移低落情绪。现代医学研究证明。运动可以使神经系统兴奋,促进大脑分泌5-羟色胺,让人愉悦起来,有效对抗“秋郁”

除了秋练,秋眠也很重要。在秋天调摄心神,睡好觉是第一要务。造成秋郁的因素较为复杂,而出现失眠是多数“秋郁”患者的共同症状。保持充足睡眠,尽量在晚上10点半前上床,睡“子午觉”,即晚上11点前要进入梦乡,中午11点至13点之间睡一个午觉,这对调理心神,预防“秋郁”有很大帮助。此外,浇花、读书、听音乐等,都有助于缓解烦闷心情。

坚持适当运动对抗“秋乏”

随着气温逐渐降低,白天时间变短,夜晚时间变长,人体生物钟不适应日照时间缩短的变化,导致生理节律紊乱和内分泌失调,出现情绪与精神状态的紊乱。此时,人体会发生一系列变化,如出汗减少,体热的产生和散发及水盐代谢恢复平衡,消化功能恢复常态,食欲增强;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减轻,能量代谢相对稳定等。这时,身体需要有个生理性的休整阶段。同时,秋季夜间凉爽宜人,容易入睡,且睡眠效果好,以致清晨醒来后,仍觉倦乏,还想再睡下去,这就是产生秋乏的原因。

有研究发现,正常人每周花上约60分钟的时间运动,患抑郁症的概率就会降低50%。运动可以减少并排解压力荷尔蒙,尤其是团队运动对预防抑郁和对抗秋乏有“奇效”。团队运动在练习或比赛过程中,会与队友、对手之间会有很多交流,比如乒乓球、羽毛球、篮球等球类运动。此外,对抗性、趣味性同时又很刺激的项目,如拳击、跆拳道等运动,可以发泄或舒缓情绪,让情绪处于低谷的人兴奋起来。

适当的有氧运动可以让身体获得更多的氧气,让人感觉头脑清晰、身体更加有活力。建议每天一小时的运动时间,在晚上睡眠时,能够改善夜间睡眠质量,有效缓解疲劳乏力的症状。一些平时运动较少的人可以尝试慢跑、游泳、健身操、健步走、八段锦等运动量较小的有氧运动。热爱户外运动的朋友可以尝试登山、骑行,既能使全身关节筋骨得到适度的运动,开阔的环境还能使人感觉身心放松。

注重保养得宜轻松度秋

秋天昼夜温差逐渐拉大,入夜就能感受到丝丝凉意。“一场秋雨一场寒”,降水之后气温下降明显,今年普遍气温较高, “秋老虎”也虎视眈眈。正值气节变换,人们更应该顺时而动,及时调整饮食和起居,注重保养,保持规律生活轻松度秋。

中医认为,这个时节的养生重点在于为入冬做好准备。晚上可用温水泡脚,水没过脚踝,泡到身体微微出汗最好,泡脚的同时可以用温通经脉的中药粉搓脚、搓腿,促进脚部和下肢的血液循环。秋冻应讲究适度,早晚温差较大易诱发伤风感冒或导致旧病复发,要注意腹部保暖。燥气容易耗伤人体的津液,导致口咽干苦、皮肤干裂等,要润肺气,注意吃一些养阴的食物,防止秋燥伤肺。

经过夏三月酷暑的煎熬,人体抵抗力下降了许多,此时运动锻炼要顺应人体阴阳精气的收敛内养状态。与夏天相比,可以适当加大运动量,增强心肺功能,以出汗但不感到疲倦为度,不过仍要以循序渐进为原则,根据个人情况制定运动计划。此外,秋季早晚气温偏低,参加健身时一定要注意保暖。健身后要及时将汗水擦干,以防止感冒等疾病的发生。饮食方面最好限制鱼虾、柿子等生冷之物摄入,多吃山药、芡实、栗子等健脾易消化的食物。